箫吟看书吧 > 都市言情 > 敦煌天机 > 第212章 强宋亡于焦木(3)

第212章 强宋亡于焦木(3)(2 / 2)

“如此痛苦,为什么还接受这项任务?”我问。

大将军没有回答,只是低头苦笑。

第二行字,字面意思明白,但我不知其究竟何指:“残卷不残,强国不强,千年伏线,意在余脉。”

敦煌经书又被称为“敦煌残卷”,因为其在多次遭到劫掠之后,损失严重,仅剩的那些,已经无法完整拼凑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只能当做文物,束之高阁。

古代人无论是抄经还是诵经,为的都是传承文字里那些深奥珍贵的哲理。像金刚经心经地藏经那一类的经书,语句顺畅,情节完整,既能教化于人,也能朗朗上口地背诵传颂,属于古代人留给现代人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其意义不亚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反之,敦煌残卷似乎与这些经典有些不同,只能存在,而无法应用。

那么多宝贵经卷被损毁,是一幕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正因如此,发现藏经洞并且导致经书流失的道士王圆箓就被永远地钉在敦煌历史的耻辱柱上,无数次受到道德的鞭笞。

看第二句话的字面意思,似乎是“凑齐残卷就能找到某种隐藏的线索”。

“千年”二字如果不是泛指的话,从现在倒推一千年,正是在两宋时期。

第三行只有八个字:“为吾国强盛而求经。”

熟悉玄奘西游取经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唐僧人陈玄奘在长安西门辞别皇帝时说的一句话,充分表达了他不顾个人生死、西行万里求取真经的决心。

最终,陈玄奘闯过九九八十一难,成功地取经还朝,成了天下无双的禅宗第一人。

“这句话,似乎跟第二句‘敦煌残卷’有联系,重点是‘求经’。难道其意思是,让你去日本寻找敦煌残卷?”我一边思索一边低语。

“这句话放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意思。”大将军说。

我思索了几秒钟,立刻想起来,原来,第一个说这句话的是大唐高僧陈玄奘,但真正将其传扬开来、行之四海的却是一个日本人——织田鬼奴。

关于织田氏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只要想想织田信长一生的战绩与功勋,就能想象得到了。

织田鬼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不多,据我典籍的记忆,大概仅有两次而已,一次是在遣唐使列传里面,记录的原话是“遣唐使织田氏鬼奴入长安东市采办”;另外一次,则是在九州巡海纪要录中,原话为“有织田氏鬼奴者导引船工穿狼牙岛礁而过入水火交叠之洞”。

“织田鬼奴”可能是指一个人的名字,也可能是指织田氏家族的一个奴才、奴隶,其名为“鬼”。

这两处中国历史上的记录似乎并不重要,因为“织田鬼奴”这个名字在日本京都古代史中多次出现过,并且有其汉白玉石雕像耸立于京都唐塔之上。

京都地方历史中记载,如玄奘大师一样,织田鬼奴少年时也说过“为吾国强盛而求经”,并且毕生以此为目标,多次担任遣唐使,乘船跨越茫茫大海,西去求经。

中日两国的历史纪元不同,年份记载也有些混乱。

尤其是日本天文历法的记录方式并不先进,由唐朝引进历法之前,连一套完整的自创历法都没有。

“那么,这句话出现在这里,其出处指的是织田鬼奴,而不是陈玄奘。”我说。

大将军点头:“正是,所以这也是我困惑之处。日本的经书都是从中原传播过去的,而中原的经书来自于天竺国,就算是莫高窟藏经洞里发现的那些,也是其它经书的抄本而已,不可能出现原创或者独创的文本。抄来抄去,转来转去,意义何在?我不知道这三条命令的最终意义,也就是说,我接受的是一个不可知的任务,而且是在一个不可知的环境中,自己的命运未来,也是不可知的”

许多“不可知”加起来,很可能令大将军自投虎穴,更可能自寻死路。

“他”大将军用中文、英文连骂了两句。

我笑了:“以后发泄愤怒,应该用日文,那样才符合你的日本人身份。当然,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日本公主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不太可能当众骂人,对不对?”

大将军连连苦笑:“龙先生,我真的是无语了,这种多事之秋,把我推上战场当靶子已经远离了黄花会建立的初衷。”

我立刻追问:“黄花会建立的初衷是什么?”

最新小说: [综漫] 剧本组酒厂打工日记 外遇對象是我的妻子 坠落(猎人1V2) 不得(骨科,父女) 奉君天上客(短篇合集) 调教偏执狂(1v1h) 醉骨(1v1高H) 猎人游记[3p,剧情,肉渣] 娇小姐 囚徒(1v3,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