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吟看书吧 > 玄幻魔法 > 旷古绝今一樵夫 > 第三十一章 山在那里

第三十一章 山在那里(2 / 2)

“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吧,师父。”

“佛祖说法,为什么离不开这两个弟子呢?”

“这弟子大概知道点儿,师父。”

“说说看。”

“师父,阿含印象中,好像摩诃迦叶在僧团的威信及民间的声望仅次佛祖,是释迦摩尼弘法众生更降伏外道得力的助手,佛陀圆寂后事的料理更阿含的集结,都是由大迦叶主持的。而阿难不仅记忆非凡,更佛祖里外一切事务的总管,当然须臾不可有离了。”

“那迦叶尊者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威信和声望呢?”

“师父,这也正是弟子想请为之开示的地方?”

“迦叶出身名门,身份高贵,自幼聪颖过人,又博学多才多艺。对祭祀、天文、历算、工巧、因明、医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世间知识和娱乐,无不涉猎,无不通晓,无不至情至性。而正是这种穷极一切的丰富广博更投入,使其对人心的贪欲和智慧的残缺更终极的遗憾,有了非常的感悟。加之对社会混浊状况的极为痛心和百般无奈,为求一己身心的些许安顿,因此年纪轻轻便出家修道了。”

“师父,人对眼前一物一事如稍多问几个为什么,时常都会满心迷惘,亦容易看透世情,况人视野如此高广,所历如此丰富更深入呢?”

“是啊,生命的境界,往往与人的视野、识见及情愫的幽邃相关相联,世间如此,出世间亦是如此。高山之颠与霄汉之上,浩淼湖泊与茫茫大海,还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颇为自负且深受国人景仰的大迦叶在王舍城多子塔前相遇更大气象的释迦摩尼时,就深感自己的狭小和浅薄了。佛陀‘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的开示,使之所思所想,一时大彻大悟。那宇宙真谛,社会本相,人生究竟等等问题,一下清明如镜,其岀家修道于百年意义所在,为此更是崭然一新了。”

“原来是这样啊,师父!”

慧能听了,似乎眼界一开。

“因缘生法,故谓一切皆空;而一切皆空,一切才有可能。为此,大迦叶深叹佛法实为拯救社会人心的根本**,不仅当下立誓一生追随佛陀,且更是发心要以传播佛法为百年己任,所以之后就特别着意其中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了。”

说到这里,五祖杳渺的目光渐渐凝神慧能,仿佛有问,更期待殷殷。

~~对呀!“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人之世界,大到整个社会,小至一己身心,一切罪孽,大多过错,不都因都在有所放逸吗?慧能于中,一下有悟:

“师父,世道人心,不管多么复杂,如何险恶,但从心底尊祟真正梵行清净之人,却是毫无二致的!”

“这正所谓“含生同一真性”的睿智啊!”

五祖于话题更是进一步的深掘了。

“师父,弟子理解,头陀之行,不但是修行者自身清明的无尽源泉,纷繁心境的宁静港弯,更亦世人于之深心评判的幽幽所在。因为人之修佛,在行不在言,人之觉他最有力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或亦在触发人由此的深深感念,引人于贪欲之心有所反省,有所觉悟。那广博深厚如山的大迦叶,因此便选择了如山一样忍默的头陀之行,但是……”

话到嘴边,慧能却又突然的停了下来。

一五五说下去,说下去

“怎么不说了?”

正深心有慰的五祖突闻慧能但是的转折,内里虽也一愣,但很快就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慧能呐,于是亲切之中便主动相问了。

“师父……”

慧能望着五祖,似乎还是有点儿犹豫。

“有但是好啊,‘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有但是好!”

五祖感慨由心,鼓励真诚。

“师父,那弟子就放胆了。”

“说下去,说下去!”

“师父,灵山法会已过千年,只达摩祖师独来东土,且不言这期间有多少头陀于法真正会心,多少世人因之有感而自觉反省生命,仅拈花门庭的冷落,是否说明头陀之行于有心向佛之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呢?”

“说下去,说下去!”

“师父,修行为人楷模,法施惟重身教,对大多世人而言,是否亦只良好愿望而已。佛谓‘有三天使在于人间,一老,二病,三死。’此中于世人默然的开示,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吧,但世上几人为此无言的天使多有深触,更又几人因之而有幡然醒悟?师父,这世上有反省主观意愿且更具自觉反省能力的人本就不多吧,于中指望人之见性,弟子以为……师父,弟子此意不知有没有点儿道理。”

“所言极是啊!”于中有思的五祖为之慨然。

“师父,虽说一人一世界里人的系缚自解才是根本,但一味之佛法,相通之人心更‘含生同一真性’,却又为先知引后知,先觉启后觉提供了无数方便的可能吧。”

“说得对!”五祖亦是赞同。

“师父,佛祖虽谓‘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但释迦摩尼之前,其不异的谜底又几人知晓?佛法真谛的广传远播有醒世人,一切更在人之有言吧?”

“说得太好了!”五祖为之击节。

“因此师父,人之所见,不言不明;人之所迷,不说不透。言教之于人的社会,不仅有其广传远播的必须,且亦更为实际的渡人济世之舟吧?”

“也是,达摩祖师东来,二祖虽以默然会心传承法统,但宗门的逐日兴盛,还真在渐渐言透其理,言传其道!”

“所以师父‘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之言,不但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了拈花一脉的精神实质,从根本上点醒了人著相学佛修佛的重大迷误,叫人皆佛性之人当下顿悟得佛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且更让正法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使边远如弟子者也能有知东山法门!”

说到这里,慧能停了下来深深望着五祖,仿佛有所征询,更似有所求证……

一五六老衲于中也有一点儿但是

“但是到此了?”

还有些意犹未竟的五祖面对慧能似有期盼的目光,想了想却是直直以问。

“师父?”

慧能一时还真有点儿不知五祖意之所在了。

“你说的都对呀,可老衲于中也有一点儿但是。”

“请师父为之开示!”

“慧能哪,虽说佛法亦世法,但于道中之人意趣而言,是不是更在出世呢?而那世间于道人的观感,是不是因此便有了非常的角度和要求呢?于世说法,不管言之如何透彻,如果人的德行不似山一般宽厚容与更静穆忍默,那于人之启,于世之济,是不是或也多会有落戏论之嫌呢?佛祖十大弟子与之会心而传承正法者,为什么不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不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更不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等等,却独独是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呢?这其中的微妙因缘,是不是有值我等深思更玩味的地方呢?”

五祖言罢望着慧能,目光不仅多有期待,且更是充满了信心。

~~对呀!佛法如世法,人不知世间珍馐盛馔,又何识一物清纯至味?不历世间七色斑斓,又何明一抹白光为幻?不见山之崔巍嵯峨,海之茫无涯际,又何解人的意绪幽微如星迷离,如月万缕……人或只有广阅深历凡尘凡心更于中幡然,那出世于己,方才具有坚牢之基;那济世于人,更才会有发蒙之凭吧?佛祖十大弟子,是不是亦唯大迦叶一人而已呢?

~~是啊,人生而不同,但相同的却是人的**,其中那无穷无尽的贪婪,人人虽知其弊,但又几人能自觉的减少一分一毫呢……

因此,深信“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孔圣人,才不得不由心而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因此,坚持人的精神高贵且傲然天地的庄真人,才不得不万般无奈主张人及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回归“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那明知绝不可能的原始蒙昧。

因此,透彻万法空寂的释迦摩尼,也只能使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方便手段更设施……

圣人制欲,当然主要针对小人之心了,但人的品级等级本分着落之中,谁又不愿求个博个“治人”且“食于人”的名正言顺呢?此中之制,还真有些说不清究竟是谁制了谁吧?

真人制欲,不过看透身外名利而已,那养生至道,还真少不了薄薄酒,淡淡茶吧?此中那一己利害的精到算计于其制欲的初衷,是不是更因一切无奈而最终有些南辕北辙了呢?

而佛陀制欲,其以身作则的言行一致,红尘谁又能与之相匹?那一日一食一饭团,一年四季唯三衣,且白日黑夜坐不拘地的头陀之行,更是将人于物的索取自觉降到了极限吧?此中苦行,不管是为人为己,还是幽幽之处于人难语,但对欲壑难填世人的折服更于中说法的感召之力,却会叫人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深思,更为之有所反省的吧?况人的心底,谁又没一泓清明纯净的神泉呢……

~~“一切善法,不放逸为其根本。”于人于世,佛所虑者,不就是人的无穷贪欲之心吗?欲心有敛,人便近神;欲心放纵,人就不如禽兽!

所以,佛陀圆寂之后,众罗汉集结之中,大迦叶与阿难于佛教导一问一答里,那佛法的至关要紧总是忆念犹新:“所有诸法,有为,无为,离贪欲为第一!”因为世上一切恶行,莫不由贪欲而起;一切善法,无不因清净而生。“是故,……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真清净者,一切宽厚,一切容与皆着落一切忍默,故佛又谓“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而大山与万类无私的容与更自身的忍默,不亦全都在那因大而一切无得的清净之中吗?

诸法空寂,得无所得,失无所失,那历劫万万之年,见惯来去生灭的巍巍大山,当然一切在心了。大山因大而容、而与、而忍、而默、而静,而穆,那头陀之修行,是不是于己就是一座行走的大山,于人于世,亦可谓山在那里呢……

是的,山在那里!

山在那里,中怀万象,吞吐日月;众类于襟,难数珍奇;内虽有虫蚁侵蚀,狼奔豚突;外更雷电似剑,霜雪如刃……但山在那里不因所喜,不因所惧,一切了然,一切容与,一切忍默,一切静穆之中峰入云霄,翠蔽无际,有泉流淙淙,鸟鸣嘤嘤……

~~“师父?”

慧能感慨之中一念回神,却坐前山石空空,林木寂寂,五祖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离去了,只留冯茂山颠与人独对由心交流,由心体味……

~~一切,山在那里!

最新小说: 月明(骨科 1v1 甜H) 春深不知处 沈先生的情书 池中洲 转生成为肉文女主的女儿后(nph) 【银魂】江户闪景(all向NP乙女) 同居不试婚(简体版) 枉生录2——花尽酒阑春到也 淫虐乐园 拜金女有什么错